Translate

零至無限:在香港及大中華推展蒙特梭利家長教育

28/10/2016

學會專欄

兒童無限第一所蒙特梭利中心2006年夏天於香港開幕,三個月後某天,一個三歲男孩從教具櫃取出一套抹桌子工具,但他的動作紊亂,時常不小心撞到他人,水桶也撞翻了。教室另一個兩歲多女孩,則在教室內漫無目的地遊走了近一小時,終於她從教架上選了一份拼圖,不過沒多久又分神了。

這跟此前在加拿大當蒙特梭利教師的經驗大不同,往時三個月內,幼兒即適應和「正常化」。但香港的孩子即使入學一季,卻仍然混亂和急躁,何解?


謎底終於在與家長詳談後解開。母親擔心三歲男孩著涼,不理天氣變化,孩子仍穿長袖衣服,更因怕孩子染病而甚少戶外活動。孩子感覺、動作體驗有限,以致動作不協調,空間判斷力也得不到發展,所以經常跌倒。至於「蜻蜓點水」專注力弱的女孩,爸爸經常播放「益智」和「教育」光碟給她,爸爸滿以為孩子定睛看電視就能吸收不同的「知識」,豈料效果相反: 電視節目畫面經剪接,在幼兒的眼中顯得斷斷續續,缺乏邏輯(例如一位剛在家中吃晚飯的人,眨眼間已換衣服駕車上班),加上誇張聲效,容易令發展中的幼兒專注力渙散、秩序感薄弱。

了解孩子家庭生活後,幼兒偏差行為原來源自成人對兒童發展無知,成人不知不覺做了一些以為對孩子好的事,結果卻令孩子「不正常化」! 當我們指出家長育兒方法上的謬誤時,他們終於體會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說話和行為,干擾了孩子的正常發展。於是我們安排了一次兩小時的家長交流會,但兩小時根本不夠,家長問題不絕,最後變成四小時,兒童無限家長班的雛型自此形成。家長受教育,能力得以提升,成為孩子最棒的引導者,邁向兒童無限的世界。

家長「正常化」:協助父母轉化自己

蒙特梭利博士在《發現兒童》一書中提到,「提供自由,協助生命,好使孩子的生命能自發地綻放,才是教育人的基本任務。」最重要是由誰來協助和教育孩手?不是教師或其他專家,而是家長或首要照顧者。故此,啟蒙家長和借助他們的力量,才能扭轉幼兒教育的亂象。

「教育的預備始於研究自我」,蒙特梭利認為教育重要的是啟發成人的心靈,以作為一切學習的出發點,而不僅是輸入技藝。成人對兒童的偏見往往阻礙孩子發展。此言也適用於為人父母者。惟有當父母對兒童的觀念有所改變,趨向「正常化」,家長才能成為兒童自然發展的「助力」,而非「阻力」。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提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預防勝於治療。預防對身體和精神健康同樣重要。與其在發現兒童出現問題時費煞思量去糾正,何不及早提升家長教育孩子的能力,以預防偏態行為出現呢?

不過,要家長轉化自己着實遇上巨大的挑戰。市民生活壓力大,終日營營役役,恐遭社會淘汰。身為家長更恐懼孩子將來,怕在全球化競爭環境中,如無多技傍身、多元智能、多種語言能力,就會輸在起跑線,更枉論將來。家長甚至教師把這種集體焦慮投射到孩子上,硬塞知識資訊,且愈來愈早教,使兒童脫離正常發展。

阻礙孩子自然成長的畸型現象,還有以下的例子 : 
一.    香港的幼兒教育領域高度商業化。除了確保供幼兒出入和學習的處所硬件符合消防、建築等安全規則外,政府並沒有就各種幼兒學習中心的師資、課程是否適合幼兒等方面作出規範。於是各類的0-3歲早教中心如雨後春筍,滿足很多家長望子成龍的虛榮心,卻有違孩子正常發展的真正需要。
二.    受到攀比爭競的氛圍所累,要贏在起跑線,不少家長和幼稚園都操練幼兒在紙上作業,彷彿把幼教「小學化」,四歲的小孩子已開始要默書和測驗。
三.    有些成人和學校評核孩子的能力和質素時,只重視量而忽略了質。例如孩子的口語能力,就只管看他/她腦中記牢多少個生字,平日每天完成多少工作紙(紙張作業) 。這些往往被視為孩子所知所學的全部,實在本末倒置。
四.    香港又多了一些世界第一。香港的智能手機滲透率是世界之最。即時的和大量的資訊令成人的生活方便了,但它對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負面影響,以及兒童發展的干擾,卻未有被業界和教育界認真了解面對。

上述的現象帶來很多成人意想不到的後果。孩子在催谷下,學習興趣意志盡失,莫說思想創意。孩子精疲力盡,憎恨學習,厭倦生活。再者,香港高度物質主義社會,人人沉溺於其中鮮有反省。舉目看看,很多成人即使為人父母,也是無耐性、不專注、無秩序,生活混亂,無可避免會影響其養兒育女!

香港雙職家長非常普遍,產婦只有十星期產假,回到工作崗位,母親(父親亦然)為了在事業上保持競爭力,壓力令她們與孩子共處時也不專注和投入。很多家長們在帶小孩時嘗試「一心多用」,一面與子女說話一面滑手機屏幕、看電視。家長工時長,導致本港數以十萬計家庭聘用外籍傭工。過度倚賴外傭或祖父母照顧孩子和處理家庭大小事務,令不少成人和孩子都由疏懶而演變成對日常生活自理一竅不通。

大自然賦予正在發育成長的兒童以特有的力量、潛能。不過,成年人可能不了解兒童成長的自然法則,又或生活和工作迫人,又或面對社會的種種壓力,因而忽略孩子自然發展規律,甚至誤打誤撞地將一些有違兒童發展需要的課程和玩具充塞在幼兒的生活中,靠物質、消費來帶孩子而非爭取有質量的家庭時光。

我們相信只有家長教育,結合蒙特梭利哲學和傳統中華智慧的家長教育,才能協助華人家長反思和重塑父母的角色。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成人也好 ,兒童也好,應依循宇宙和自然的規律而成長,才能達致和諧。中華智慧與蒙氏哲學中強調要教育孩子「感知宇宙」(cosmic consciousness)是異曲同工的。成人能夠尊重大自然規律,生活應順應天意,跟隨上天為我們作息生活有節奏地安排來體驗協調、和諧,便能尊重大自然法則與孩子同行 。

父母培育生命的敏感期

新手父母都希望了解孩子,但往往因為嬰孩未能訴之於口,又無經驗和不明白嬰幼兒發展而感到困難。蒙特梭利老師的使命就是擔當家長和兒童之間的橋樑,把孩子的需要傳達予家長。

八年來超過一萬名香港家長參加了我們的家長教育課程,他們絕大部份在問卷中表示課程喚醒了自己,令自己反思生活方式,更能重新認識孩子,好好與孩子相處和互動。一位曾體罰孩子的家長更分享家長班對他影響: 變得尊重孩子,對妻子、家人、和親友同事的態度亦有所轉變,更鼓勵親友和同事參加家長班!
我們從沒賣廣告宣傳家長班,受過培訓的「正常化」家長,口耳相傳介紹親友參加蒙氏家長教育。我們也透過網站和報章文章,傳播蒙氏理念和分享兒童成長最新研究。

家長對自己孩子成長相關的大小事都非常關注,興趣盎然,推而廣之,對其他孩子生命綻放也極之好奇。我們稱這現象為「培育生命的敏感期」,特別是零至三歲孩子的父母。明白蒙氏教育科學的父母,多較為易於理解自己孩子的行為。有不少父母受蒙氏哲學啟發後(包括作者自己),開始踏上蒙氏教師培訓和蒙氏教學之路! 

蒙特梭利視環境為教育工具,以及協助兒童成長的第一個要素。所以預備一個適合兒童發展其天賦和潛能的環境成為新教育的目的。此理念同樣適用於家長教育。所以參與培訓的家長,除了聽課之外,還需要有機會在一個預備好的環境中觀察蒙氏導師如何觀察孩子及怎樣與幼兒互動。

蒙氏家長教育課的成功要素
開辦蒙氏家長教育課之前,參考過其他國家/地區的經驗。例如,作者曾服務的加拿大Richmond Family Place深入淺出授課和實用的親子課程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模式。我們再注入蒙氏理念,課程更能啟發家長,並真正改變行為。理論實踐並重,而非把一堆理論囫圇吞棗,但又不懂應用。導師還要敏銳地了解家長需要,適時引導養育上無所適從的家長,令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改造家居環境和親子關係。

我們也將家長教育定為必修科,家長修讀八小時後,才可替子女報讀本校課程。我們希望家長明白,家長的責任是預備好自己,而非只是把子女交託給學校。家長是孩子第一位老師,故此教育兒童之先,須着力教育父母。參加過八小時家長班的,有些繼續進修三十小時、六十小時或九十小時的蒙氏教育應用課程,並於親子班中觀察和「實習」兩個月至兩年。孩子進了我們蒙氏教室上課後,孩子的家長每年也要參加至少六小時的工作坊以深化。2012年我們舉辦香港首屆美國蒙特梭利協會(AMS)國際教師培訓課程,更有十多位家長進修。

八小時家長班上,育兒方法分享和分析、蒙氏理論的應用都是家長最留意的,我們也會將海外學者有關幼兒成長的最新研究分享。當然,活生生的例子往往最易引起共鳴,例如,我們與家長討論為何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包括所謂「益智及教育」應用程式,對嬰幼兒是百害而無一利。由於幼兒只與平面屏幕互動,即使是把好玩的玩意變成應用程式,嬰幼兒也不能透過這些產品取得三維的空間感覺能力。

父母的力量如種子一樣,發芽之後,潛能無限。家長班漸漸提升了一群家長和喚醒了他們為孩子改變環境和自己,敢於向違反孩子發展的人和事說「不」。這批家長就是改變孩子未來的「關鍵少數」!要家長看出作為父母的盲點並下決心作出改變,關鍵不是聽進多少高言大智,而是家長能自我觀察、自我探索,從而付諸實踐。因此,在家長班中導師用了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法,以問答方式引導家長重新檢視港人習以為常的育兒和教育理念。我們提出一些有關兒童成長的主題,如幾歲學寫字、幼教應該學甚麼等。家長解釋他們原有的信念,有甚麼證據支持他的看法,抑或只是主流這樣說……透過詮釋情境,客觀思考,成人漸漸看到原有育兒觀孰對孰錯,接着我們才深入淺出地介紹蒙特梭利的人本教育觀。曾經有家長堅持體罰孩子是好的,因為自己也是這樣被「打」大因而成為一個有紀律守規矩的人。但經過蘇格拉底反詰法拆解他的童年經歷和感受後,他表示幼年體罰令他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今天要向身邊人(包括兒女)表達愛也是結結巴巴的。

我們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因他們才是每個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家,而非僅僅是生活上的照顧者。我們希望家長不要盲目信奉「專家」而忽略了作為父母的天職和本能。我們每月的家長課由開辦至今已經八年,對家長反思和探索成人角色和孩子需要有莫大禆益。

計劃要有效必須具備天時、地利、人和。一個成功的家長班同樣需要這三個元素有機地配合:

天時
香港政府部門、教育機構、社會服務團體也時有舉行家長講座。一些定期和持續一段時間舉行的課程大多是關於產前護理或初生嬰兒照料的課程。但若家長想完整地了解幼兒的身心成長,相關的講座都是一次性又或是聚焦特定的議題,如面對上學的適應和分離問題、如何教幼兒語文和數學等。卻鮮有課程教導父母如何觀察並跟隨幼兒的需要!

地利
家長教育必要,不分地域,不分種族。但在不同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面對不同群組的家長,方法必然有分別。我們每次講課時都會考慮以下的因素:
一.    很多孩子起居飲食多由外傭或祖父母照料,因此家長課也要照顧這些主要照顧者,我們鼓勵家長外傭和親友一同接受家庭教育。
二.    參加家長班的家長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的經濟社會背景也代表着教養孩童上不同的挑戰。導師要因事制宜,代入不同家長的處境來解答問題。例如,不少低收入家庭的父母教育孩子時,在打、罵以外會苦無其他對策。我們便提供一些向孩子使用正面提醒或肯定語句的例子,讓家長知道原來大聲呼罵以外還是可以和平地引導孩子的。至於家境較富裕的一群,照顧幼兒過份,嚴重缺乏生活上自理的訓練。我們便從父母入手,勸喻他們自己也要少倚賴外傭,也要動手料理家務,才能以身教感染孩子自己家事自己做!
三.    回想當初因為沒有資源租用正規的演講室,我們乾脆在孩子平日上課用的蒙氏教室中講課,效果超乎想像地好!當高大的成人坐在矮小的兒童椅子上看世界,他們身心也感覺到幼兒的眼界和局限與成人是不一樣的。設想以孩子的高度和眼光看事物,甚至使自己童年的種種一一浮現眼前。再者,耳聞不如目見,當我們講解蒙特梭利的理念時,他們在我們的教室親身接觸和感受蒙氏教具的智慧和實踐的方法,感受自然更深。家長不單視我們為孩子的老師,更視我們是家長的老師!

人和
作為家長的老師,我們在幼兒教育和兒童發展領域必定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廣泛及持續接觸幼兒的經驗。除此以外,在教育範疇之外的其他生活體驗也是不可或缺的。我們主持家長課的導師有曾習中、西醫學,有曾從事法律界、新聞界和當過中、小學老師,廣泛的閱歷有助導師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家長溝通,易更易明白和拆解個別家長在教養路上遇到的挑戰。

不論是孩子的母親抑或父親,都要明白履行家長天職的重要性。但同時,社會普遍認為父母雙方所能提供的教養,仍然存在著兩性的差異,所提供孩子的養分也大為不同。所以我們以一男一女的導師配搭與家長交流。他們可分別分析男女不同的教養方式和方法,也可打破一些誤解; 我們同時也鼓勵家中的爸爸和媽媽開心見誠分享對帶孩子的看法和原因,盡量在孩子發展上的求同存異。

蒙特梭利博士的科學教育法之形成,全繫於「觀察」兩字,皆因她的方法、自創的教具全部都是長年累月觀察兒童行為而得的成果。因此,蒙氏家長班的導師亦必須具備成熟和敏銳的觀察技巧,雖然觀察和互動的對象是成人,而非孩子。加上導師本身亦有帶孩子的經驗,令人信服,與家長分享蒙氏育兒經時自然不是紙上談兵!

家長也須實習

蒙特梭利教學理論實踐並重。父母完成八小時家長基礎課程,一同和孩子參加約兩個月的觀察班,共八節,每星期一節,由資深導師觀察孩子與人(其他孩子、家長和老師)互動,與物互動,並加以分析。導師亦會引導家長一起觀察孩子、分享經驗和解答任何保教育問題,協助家長與孩子互動成長。

完成了觀察課,家長與幼兒繼續一至兩年的成長班,每周兩至四節直至三歲,孩子自由選擇工作,老師因應每個孩子的進度和能力,引導孩子操作學習適合的教具,有時跟孩子作一對一或小組互動。 家長坐在一旁觀察孩子的行為及蒙氏老師示範 ,盡量避免干預孩子在環境內的合理選擇。在此階段的家長,並不是一名把孩子交託給園所便樂得清靜的成人;我們希望父母們在班上也透過觀察蒙氏老師的舉止和環境設置而學習做一名蒙氏家長,我們稱之謂「家長實習時段」,家長在老師引導下,透過實踐內化蒙氏原則和概念,再應用至生活上。

由明白理論,了解和反省自己,將所學應用於親子生活,與孩子同行。這漫長的過程中,家長的思維得到正向轉化,原先阻礙孩子按自然法則發展的障礙沒有了,父母的本能回歸。這樣,蒙氏家長就能建立信心(包括建立對孩子本能的信任) ,能夠抵抗揠苗助長的扭曲潮流,跟隨孩子,讓他們自然綻放生命的美。

[附加資料]
家長教育課程 (8小時基礎課程)
1.    蒙特梭利教育哲學
2.    什麼是「教」與「育」  
3.    何謂「人類基礎教育」
4.    新生命對世界的貢獻
5.    心理與能力的建立                   
6.    肉體胚胎與精神胚胎的培育
7.    認識孩子的感覺
8.    認知敏感期
9.    吸收性心智 : 早期人類接收訊息的狀況           
10.    無意識、有意識及潛意識的關係 
11.    動作與心理建構的關係 : 正常化
12.    行為教育 : 身教
13.    家庭管理學 : 成人對孩子應有的態度 (尊重與縱容)
14.    人類發展生態學 : 角色的本能對孩子的重要性
15.    宇宙規律與人類的關係 : 大自然對教育的重要性
16.    協助孩子心理成長的行為做法
17.    蒙氏教育如何融入香港的日常生活 : 本土化
18.    影片欣賞 : 蒙特梭利孩子能力實況
19.    蒙氏教具的重點展示
20.    尋覓與孩子互相尊重的學校
21.    好書推介

 

邱振明
香港蒙特梭利研究及發展學會創辦主席

劉詠思
香港蒙特梭利研究及發展學會創辦人


美國蒙特梭利協會(American Montessori Society) 季刊 Montessori Life 春季號 27 卷第一期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