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爸媽 為何不許我哭

12/05/2021

灼見名家專欄
img

 

【爸媽 為何不許我哭?】灼見名家 邱振明

      「有什麼不開心,就好好哭一場吧!」這句說話人人都聽過, 這紓緩情緒的方法的確有用。世界停擺「困獸鬥」在家,孩子( 和成人)都有不少心事,不開心就哭一場可幫到大家。

但奇怪的是,成人會想盡辦法令孩子不哭。

       教家長課十多年, 其一令家長最頭痛的,就是孩子愈哭愈烈。「孩子常常哭鬧至『 歇斯底里』,怎麼辦?」不少家長向我訴苦。「歇斯底里」 這個病名,醫學專業已不大使用,一般人仍用來形容情緒失控, 有些家長會擔心孩子常常如此哭鬧會有情緒病。

       父母於是想盡辦法令孩子不哭:餵他、抱他、搖他、 給他玩具引開注意,甚至一句「收聲,不許哭」壓下去。

       不過這樣其實是告訴孩子:不用溝通了,我會安撫你,或教育你, 或制止你,請馬上收聲。不過通常事與願違,父母愈想孩子不哭, 大家就愈緊張,最後兩敗俱傷。原因是家長墮入了一些誤區。

       誤區之一,害怕孩子哭。每個健康的孩子都會哭,先說嬰幼兒, 他們未懂說話,哭是一種重要的溝通方式,表達需要和情感, 最能觸動人心,也就是最有效的溝通。淚水加汗水也能帶走負能量, 孩子新陳代謝快,偶爾哭是不會鬱結的。反而長期壓抑情感, 後果可能是長大後要看心理醫生。

       誤區之二,要馬上令孩子不哭。一哭就以食物塞着口, 其實是教孩子一不開心就吃。一哭就以玩具安撫, 是教孩子以物質刺激處理情緒。一哭即時抱他搖他, 是教他依賴別人。久而久之,成人製造出來的需要, 取代了孩子真正的需要, 制約了(conditioned)孩子的行為。

       孩子哭泣,應即時回應,否則孩子會覺得受忽略,繼而不信任別人。 但即時回應, 不一定能夠即時滿足需求,這是現實。有些家長什麼也安排好, 一叫即有,隨傳隨到,便是縱容。我會先問孩子為什麼哭,了解其真正需要,過程中孩子感到關心,又漸漸明白, 從溝通到滿足需要一個過程, 那就學會無需不斷只以哭聲來表達所需。

        其實孩子不開心 的時候,只要在熟悉的環境,又有親人關心, 不被鎖在房間,不打不罵,很多時在親人關心下哭過就好了。 大家不必嚇自己,沒那麼容易病的,也不要標籤孩子了, 請給孩子一個機會學習處理情緒。

放鬆自己,耐心聽聽孩子這幾種哭聲:

1.表達需要的哭:有韻律地哭,表達他飢餓、疲倦、不適和需要親近等等。

2.困擾的哭:得不到回應,放聲大哭,仍較有韻律。

3.失控地哭:繼續受到忽略,哭至失控,需要很久才能平復。

       有時成人也煩躁起來,兩敗俱傷,為免大家失控, 成人最好即時回應孩子(但不一定要即時滿足)。

       如何協助孩子平復,而又不會依賴你呢?蒙特梭利以五種感覺( 或其他感覺 )全方位探索的概念,運用起來十分有效:先問一下孩子哭什麼,你溫和的聲音有時已能安撫他。如仍然哭,走近一點讓他看到你。如不行可輕撫他,再不行就用身體靠近他,攬一攬。不要一手就抱起他,給點耐性,試試上述的溝通方式。

       如孩子常常要你抱起才能平復,就是太依賴一種感覺, 如不觸摸就沒有安全感,太倚賴這種感覺,就不是真正的安全感。也檢視一下自己和環境,會否就是孩子不斷哭鬧的原因。多帶孩子去大自然,自由有序地生活,問題往往迎刃而解。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