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名家专栏】创会人邱振明
小学一年级「自行分配学位」今周(9月25-29日)交表,近年多了家长问孩子做「大仔」好吗?即是适龄学童迟一年才入小一。以报读2018-2019年度入读小一为例,2012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的, 可参加政府小一统筹派位。2012年年头出生的大仔,比年尾出生的「细仔」大一年之多。有些大仔更是2011年出生的,差距一年多。
其中一个多了家长想孩子做大仔的原因,是现在部份家长觉得小学课程深涩,小一要学习小二的书本,每天要花几小时做功课和温习至深夜,每周更有测验默书,学业压力大。「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有些家长干脆迟一年才让孩子入学。大仔在德智体群美等各方面,多了几个月至一年时间发展, 应付繁重的学习就较容易。
同样是一年差距,幼稚园生的一年,比小学生的一年,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差距更大。所以有专家认为在幼稚园最好也是做大仔。家长想孩子在各方面表现较好,也有家长认为一些幼稚园的课程实在太深!
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
究竟做大仔是否好些?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 The Nation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发表最新报告,多伦多大学 E. Dhuey等几位学者对社会经济背景相似的学生,进行了一项大型追踪研究, 发现大仔比细仔,在整个求学阶段至大学,各方面表现都较佳,入大学比率也较高。而细仔较大机会在青少年时犯案。
这项研究当然是看普遍情况,发现做大仔较好,但个别孩子的差异还是存在的。有些细仔表现也很好, 他们的「心理年龄」和能力高于「生理年龄」。例如笔者和好几个同学,当年都是早一年入学,可幸各方面发展都不错。现在再没有早一年入学的孩子了,大家只考虑个别孩子是否需要做大仔,家长和教师的观察和判断孩子心理年龄的能力就十分重要。
在蒙特梭利学校及外国一些学校的混龄班,就没有这个大仔细仔的问题。例如三至六岁的孩子会混在一起学习,由于蒙特梭利独特的教学方法,是在群体中做个别教学,教师可按个别程度来教学。孩子之间也会互相学习,细仔模仿大仔,大仔做小老师教细仔,每个孩子都会经歷由细仔到大仔的阶段。
曾经有一个内向的孩子,一岁开始来到幼儿班,努力工作,但不愿意参与团体活动,喜欢坐在一旁观看, 三岁开始入幼稚园也是如此。老师仔细观察到,他其实一直有留意团体活动,只是未准备好全身投入。老师从各方面判断他是一个正常的孩子, 深信他在混龄班中,有一天会融入群体。果然,四岁那年开学,他主动引导三岁的新生学习,继而发起小组活动,并一同参加团体活动!他已经准备好自己,有自信做小老师, 愈来愈自信的他,和同龄孩子也多了很多社交互动!
老师尊重孩子,不强迫不催谷他参与团体活动,孩子就按自己的发展步伐融入群体,正常孩子自自然然就会如此,这是人的天性。另外,美国一项追纵研究又发现,蒙特梭利孩子在自理、认知、学术、社交和情绪各方面的能力,比同生理年龄的孩子都较好,做细仔也不一定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