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名家专栏】邱振明
独立是成长的重要一步,自零岁剪断脐带开始,孩子迈向完全独立之路,也同时建立亲子互信的关系,融入群体。过分强调亲子孩子会依赖;过分强调独立孩子则太自我。如何让幼儿独立,端赖家长在分离和依附之间取得平衡。
曾经有个一岁多的幼儿来到我们的课室,不久妈妈已可坐在课室一旁甚至离开一会,孩子独立工作。到两岁他转读一间幼儿院,第一天上学,老师指示妈妈立即离开,以训练孩子独立云云,孩子则大哭。如是者过了多个月,妈妈也觉得不妥而转校。新学校有适应期,妈妈可留在课室一个星期,但孩子仍然极度抗拒分离,情绪极为激动,愈来愈依赖妈妈,在家中亦如是。妈妈非常无助,需找心理医生协助。
这例可见孩子一岁至两岁时,被迫和妈妈分开所造成的心理阴影有多大!有人说大部分孩子哭泣几天,即可和妈妈分离。但只要有一位孩子因强迫分离而有心理创伤,对他来说就是100%受伤害,即使99%的孩子都捱得过去。一种方法即使只令一个孩子受伤,也应该检讨。
近日有一些幼儿中心又献新犹,由第一天上学立即分离「进步」至父母坐在一旁,却禁止幼儿靠近父母,见得到但被人强迫不能亲近,真的比立即分离更痛苦。我们为什么想那么多训练方法令幼儿受苦呢?
自古以来,孩子主要是在家和羣体学会独立,逐渐和妈妈分离。幼稚园出现后,也都是大约三岁以后才入园,也就是在孩子能独立处理简单生理需求,如吃喝拉撒的时候。三岁以下的孩子和母亲家人处于共生的阶段,孩子无意识、表达能力和口语尚未成熟,故不应强迫分离。任何强迫或催谷的发展方式均会有副作用,由于三岁以下不擅以言语表达自己感受,心灵受创而不能表达,成人也无从得知。
建立依附
试想想若你是个一、两岁的幼儿,妈妈抛下你在一个陌生的环境,由陌生的教师照顾你最重要的、与生命攸关的生理需求,面对这样的突变你会有何感受?你还会信任抛下你的妈妈吗?你会信任这些在陌生环境中的陌生老师吗?在充满不信任的心理状况下你会发展独立自主吗?
但不强迫分离不代表只建立依附(attachment),家长和老师要协助孩子建立对人的信任,再超越分离。依附和分离应平衡,建立和家人亲密关系的同时也要协助孩子独立,孩子同时需要亲子和独处的时间。有时孩子需要依附家长,特别是要满足生理需求的时侯;有时孩子亦需要自立专注探索,家长即使在旁陪伴亦应减少干预。孩子逐渐学会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和亲人分离。分离和独立的进度应由孩子决定,学校不应因行政方便而强迫孩子立即和妈妈分开,尤其是对三岁以下的孩子。
家长也不应全依赖幼儿院幼稚园,分离最好在家中慢慢做,孩子逐渐建立对亲人的信任,独立而超越分离。即使在各种原因下孩子要上託儿院或幼儿院,老师也可循序渐进协助分离以免令孩子心里有不能磨灭的伤痕。
一个孩子也不能少,教师应协助孩子和父母「无痛分离」,细心保育幼苗和协助幼儿发展,这才是幼教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