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換爲繁體

香港幼稚园落后大陆20年

27/10/2014

灼见名家专栏

本栏起名「蒙养之道」,一是来自《周易》蒙卦彖辞云:「蒙以养正,圣功也」。孩子在童蒙阶段,天真澜漫,潜能无限,由有教养的家长教师培养德行启蒙,步向正道。

 

 「蒙养」亦是因笔者师承教育家蒙特梭利。她认为成人(家长老师)要先预备好自己,更要准备好自由、有序、无发展障碍的环境,给予孩子正确的生命教育。她特别在身教、言教以外加上「境教」,即环境教育,将境教提升至另一重要的层次,在合适的环境中养正,事半功倍。   

 

幼稚园环境恶劣  

 

但香港教育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便是环境恶劣。幼教方面,笔者接触的大陆几间着名师范学院教授就直指香港幼稚园环境落后大陆20年。百度百科更如此评价香港幼稚园: 「户外活动场所几乎没有,许多大型游乐设施和体育器械也是少得可怜,而水池、沙池、树木和草地更是只有大型幼稚园才能看见。因此,儿童的户外活动和体能锻炼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日前《明报》报道,政府现在才考虑长远将幼稚园搬至资助小学校舍,以减少幼稚园关闭的震盪。这是重要的一步,这么多年来,政府任由地产霸权剥削香港幼儿的学校生活空间,希望在政府介入下得到解决,更希望政府是从孩子身心发展出发,而不是只为减少幼稚园关闭的震盪。  大陆幼稚园都有自己独立的操场,政府《幼稚园工作规程》规定户外活动时间全日不少于两小时。香港教育局《学前教育办学手册》就户外空间和时间却从不提及。   

 

欠缺户外活动空间   

 

笔者数十多年前就读徒置区天台幼稚园,尚且有天台户外空间,想不到现在大多数幼稚园连一丁点都没有,即使收费昂贵的也多欠缺。目前幼稚园及中心座落公共屋邨、私人屋苑、商场、商业楼宇、社区中心、教会等,有些幼稚园竟在政府街市熟食中心楼上和地库里!房屋委员会屋邨的幼儿中心幼稚园都无户外场地。班房亦是极为挤迫,蒙特梭利教室规定每个孩子最少40呎空间,香港幼稚园的孩子却只有十数呎,再加上幼稚园课程紧迫,教师也少有带孩子去公园。现在有些幼儿上全日班,或每天上两间没有户外空间的幼稚园,又或放学后关在冷气开放的补习社,每天半小时户外时间也没有。   

 

可幸我辈儿时毋须如此,放学后可跑遍所有徒置区的空地,每块地都有足球场那么大,天热时更可在晚上搭帆布床露营,小学已跑遍山头,活动空间岂是那小小的冷气室内活动室可比?即使家穷也是大地任我行,行动、思想也自由。现在的幼稚园不再是幼儿的花园,而是挤迫的囚室。囚犯尚且有户外活动空间,幼儿却没有。   

 

政府规划和设计究竟有没有考虑到用家即孩子的需要?是教育当局不理会或是不懂幼儿身心发展,还是只从公共财政角度看问题,而没有从教育角度力争?还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为何坐拥几千亿美元储备的香港政府,可以对重要的幼儿教育环境毫无规划?政府为中、小学预留用地起学校,为何幼儿教育就没有,以致我们落后内地20年呢?   

 

心智受活动空间影响   

 

幼儿长期在室内冷气空间活动对身体不好,易受风寒,体弱多病,体能逊色,变成「东亚病夫」。教育和医学界也发现幼儿缺乏户外活动,愈来愈多发展问题如感觉统合不足,即是未能有效获取、处理、适应感觉讯息和作出反应。孩子在感觉与大脑和身体协调出现问题,影响到活动、生活和学习。幼儿心智也受活动空间小影响,视野狭窄,勇气不足,解难能力差。再加上家住高楼大厦,长期处于狭小环境中,生活紧张,心理也不健康。   

 

孩子从少就要自由与环境互动,但如于发展关键时期,兴趣和学习意欲遭妨碍而无法发展,就难以自然地克服环境,精神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阻碍。孩子要喜爱环境和对环境产生兴趣,才能克服一连串的环境阻难而获致独立能力,去征服环境甚至世界。还望政府和教育界为香港下一代设想,不要他们再困于狭隘环境而失却征服世界的冲动,不要让他们在地球村遭淘汰。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