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換爲繁體

不尊重「人」的教育政策

23/01/2015

信报专栏

《施政报告》教育部分着墨不多,社会评论也少。报告提到会「加强託儿服务,更好地支援有意就业的妇女」,其实是从人力资源考虑教育,脱离教育真义。政府和资本家只视「人」是人力资源,而非独特个体,不尊重婴幼儿的需要,又将母亲照顾婴幼儿的天职,交给保育员、教师、家庭佣工或老人家。

三岁定八十,鲍比(John Bowlby) 的依附理论指出,婴幼儿有强烈需要建立与母亲的依附,以健康成长,这些母婴生存需要政府都忽略。婴幼儿未能完全独立处理好食喝拉撒,就要跟妈妈(或首要照顾者)分开,由陌生人照顾这些重要的生理需求,处理得不好,会损害孩子身心灵。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Erikson)亦指生命中第一年首要建立信任,幼儿逐渐在稳定平衡的亲子互动中感到信任和安全,迈向独立。

搾取母亲劳动力

政府不单没有鼓励母亲照顾婴幼儿,反而进一步搾取母亲的劳动力。香港很多人近几十年已将育儿责任主要交给家庭佣工,造成各种问题,例如孩子依赖、自理能力弱、抗逆能力弱等等。大家问问老师,就会知道母亲和佣人照顾出来孩子的差别。现在政府(和资本家)再打剩余劳动力主意,实不知社会长远要健康发展,应该释放的是妈妈养育孩儿的本能,而非劳动力,妈妈可秉承天职,无微不緻照顾,孩子身心灵健康成长。政府及社福团体应协助此天职,而不是取代之。

即使妇女因种种原因而需託儿,政府亦要大力检讨此项服务。目前本港託儿所还停留在基本照顾的层次,而忽略教育幼儿;另外,本地缺乏优质婴幼师培训,现时很多保育员和教师未受系统训练,程度未达水准。反观先进国家地区对託儿服务有严格要求,师生比例一对三或四,又要求婴幼师或保育员受严格培训(例如本会婴幼师须学习教育保育理论及实习共三百小时)。为了让母亲安心工作而扩展託儿服务,却又只提供一般水平的託儿服务,既对幼儿有害无利,又需要大量成本培训人才,实在得不偿失。

《施政报告》又提到会「缔造有利环境,包括……託儿服务和家庭友善措施,协助市民实现生儿育女的愿望……检视薪俸税下的子女免税额」,然而,单单靠这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难有长远效益。

现今的人为什么不敢生孩子?我们生活在一个政经环境急速转变的社会,成人自己也难以适应,惧怕自己和孩子在全球化剧烈竞争环境中遭淘汰。楼价、教育费用高昂致使民不聊生,成人已被洗脑要努力工作,要两口子工作才能负担,终日营营役役,又怎敢生孩子?生活迫人致令母亲需要工作而放弃天职,如果政府能减轻市民重担,母亲就能回到孩子身边,给予最好的照顾。我们应如何全面支援家庭教育,以照顾好生命中重要的前三年呢?篇幅所限,将另文再讨论。

邱振明_香港蒙特梭利研究及发展学会主席暨儿童无限学校校长


Tags: